Language: 简体中文 English
会议动态

CCIF2018 | 张劲林: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消融新观念

更新时间:2018/5/9 14:41:06

右室流出道起源的室性早搏属于较为常见的室性心律失常。既往的消融方式多为自下腔静脉送消融导管跨越三尖瓣环,进入右室流出道,在肺动脉瓣以下进行标测及消融。多采用起搏标测及激动标测相结合,标测的范围较大,往往需要反复起搏以寻找最佳靶点,耗时较长,且消融后室早形态发生变化较多见。此种方法据2013年江苏省人民医院报导,单次消融成功率为86.8%。

2015年广东省人民医院的廖自立一篇关于肺动脉窦形态、解剖结构的论文开启了新的思路。我院初期尝试在难做的或者失败复发的病例中标测肺动脉窦,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。在此过程当中,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室性早搏可以在肺动脉窦内消融成功。我们为此开展了前瞻性的研究,结果发现采用窦内标测及消融,单次手术成功率达96.7%。在研究过程中,我们对部分患者同时标测肺动脉瓣下及肺动脉窦内最佳靶点,发现往往窦内靶点起搏图形相似度更高,与体表心电图相比提前程度更多,而且有56.8%的患者可以见到尖峰电位反转。所以我们认为,肺动脉窦内可能是室性早搏真正的起源点,而肺动脉瓣下只是室早的出口。采用肺动脉窦内标测及消融有高效、快速、消融导管稳定性好、可重复性高等优点,值得推广。

专家简介


主任医师 临床医学博士
毕业于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,专业方向为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(包括快速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、缓慢型心律失常的起搏器植入等),独立完成心律失常介入手术5千余例。现就职于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,任心律失常病区医疗主任,房颤中心主任、心律失常介入治疗高级术者。近年来重点研究方向为心房颤动。器质性室速和其他复杂疑难心律失常的三维标测及射频消融治疗。已在国外国内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。目前任中华医学会起搏与心电生理学会青年委员、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基础学组组员,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室性心律失常工作组成员。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律与心电分会全国委员。

距离大会开幕还有
  • 小时
  • 分钟
重要时间

会议日期

2018年4月20-22日

网上注册截止日期

2018年04月01日

现场报到日期

2018年04月19日